“华夏瑰宝”展览下个月将在沙特阿拉伯国家
博物馆开展,来自我市的24件(套)
文物将参与展览。它们有哪些特点?见证了什么历史?最近,央视纪录片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引起广泛关注,其中的旁白令人印象深刻。下面我们通过该纪录片中的方式,感受这些赴沙特阿拉伯展出的洛阳珍宝的魅力。
战国七雄争霸,反映社会尚武精神
● 解读:这件铜壶盖顶有四个环形提把,颈部饰凤鸟纹,底部饰菱形纹。腹部一组组的长方形界格共分五层,每层内装饰不同内容的狩猎场景。
狩猎纹是铜器人物画像的一个组成部分,以狩猎纹为主要题材的镶嵌画像铜器,多见于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期中原地区的贵族墓葬之中。古代狩猎与练兵有关,是练兵的项目之一,在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,狩猎画像有崇尚勇武之意。
● 旁白:清晨的丛林,呼哨声声、马蹄急促,动物们纷纷逃窜,狩猎不是为了娱乐,而是为了决胜疆场。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这一幕幕被铭铸在了献给祖先的礼器上,2000多年岁月的剥蚀,让铜壶从金黄变成了青绿,然而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”的歌声,依旧在耳边回响。
丝绸之路的繁盛,它能直接体现
● 解读:这件骆驼俑短颈高背,呈昂首嘶鸣状,前后颈和前上腿有长毛,细尾下垂斜贴于臀部,下踏于长方形底板上,背上铺圆毯,两峰之间置一驮囊,驮囊两侧挂有水壶和丝绢等物。驼身施黄绿釉,头顶、面部和颈部呈棕褐色,毛为灰黄色,具有早期三彩特征。
骆驼在中国历史上是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。它参与到当时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,在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,为唐代的丝路贸易做出巨大贡献。
● 旁白:在丝绸之路上,有两种声音始终回响——风声和驼铃声。风带来的是黄沙,是寒冷,是行路艰难;驼铃带来的是财富,是依靠,是前行动力。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?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”,昂首嘶鸣的骆驼是商人漫漫长路上的伙伴。
一件陶俑,记录一个小人物的复杂情绪
● 解读:这件陶俑蹲坐,右手抱头,左臂横置膝上,头埋于两臂间,只露出满头卷发,人物造型逼真、细腻、生动、传神。这件陶俑虽只见其卷发和长靴,不见其面,但观者好像能感受到其苦闷、惆怅的情绪。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了指昆仑山,还指黑色的东西。昆仑奴在当时指的是来自东南亚或者非洲的肤色较黑的仆人,他们身体强壮,对待主人忠诚,很受贵族欢迎。
● 旁白: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,没有人知道我多大年龄,没有人知道我来自哪里。在一个和煦的下午,劳累的我蹲坐在那里,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。恰好一位匠人路过,用泥土、炉火、画笔将这个画面凝固,让你在1600年后,遇见那个下午的我。
开放包容社会风气,造就大唐盛世
● 解读:身体微倾,神情专注,手做出持握状,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马球比赛的激烈。马似乎也感受到主人的认真,低下头看着地面上正被争抢的球。这套打马球俑形态逼真、釉色鲜亮,是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马球是人骑在马上,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,在中国古代也叫“击鞠”。打马球在唐代风行一时。
● 旁白:马蹄扬起尘土,场边观众的喝彩声如同山呼海啸,一场激烈的马球赛,足以让洛阳城万人空巷。他们爱马球、爱牡丹、爱诗歌、爱胡旋舞,在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下,唐朝人总是爱得痴狂。“花开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”,这就是大唐的气象。